当痛风与尿酸关联(三)
当血尿酸生成过多或者排泄减少时,血尿酸在体内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尿酸增高。
痛风的发生机制
当人体血液中的尿酸浓度过高时,血浆无法溶解更多的尿酸,于是一部分尿酸就开始析出形成结晶。结晶不断地在富集,最后在关节部位,形成厚厚的结晶层。
这些析出来的尿酸盐结晶,就会以异物的形式,被免疫细胞(如白细胞)所识别,免疫细胞就会吞噬尿酸盐结晶,同时释放炎性因子(如IL-1等)和水解酶,导致细胞坏死,释放更多炎性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最终关节部位就会出现红、肿、热、痛,也就是痛风急性发作。
总的来说,痛风就是尿酸过高,形成了尿酸盐结晶,结晶沉积在关节中,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痛风急性发作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足部,特别是大拇趾,这主要归因于该区域温度相对较低且易受外伤,即便是轻微损伤也可能导致局部酸碱平衡发生变化。
痛风倾向于夜间发作,有一些理论认为:夜间睡眠时,很少饮水,可能会导致轻度脱水,使尿酸浓度变高。同时,正常人在上午和午饭后出现碱潮,使pH上升6.0以上。痛风患者碱潮减弱或消失,夜间更甚,使pH值降低,即血液酸度增加。对于尿酸水平偏高的患者而言,其血液本身偏酸性,尿酸在酸性环境下溶解度降低,从而增加了尿酸盐沉淀的风险。因此,大多数痛风发作发生在夜间。
来源:科普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