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的相关特征:成因和分布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

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文中图片

从赤潮发生的地理特征来说,也可分为外海(外洋)型赤潮和近岸、河口、内湾型赤潮。前者是指在外海或洋区出现的赤潮。后者分别指发生在近岸区、河口区或内湾区等水域的赤潮。我国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杭州湾、深圳湾及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厦门港等海域发生的赤潮均属于后者。

据国家海洋局相关介绍,赤潮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多数学者认为,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体的水质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水文、气象、海流、海况等,是形成赤潮的自然因子。在海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海水出现上层温跃层,中间有逆温层或有上升流的海域,或因季风影响,出现无氧缺氧水团,强台风、大暴雨之后,盐度下降,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

我国沿海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赤潮的可能性,但多数发生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冬季仅在南海、东海发现。

文中图片

 据国家海洋局相关介绍,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纬度跨度很大,赤潮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有差异,其特点是南海海区以3月至5月份最为多见,东海海区则主要发生在5月至7月份。因此,赤潮在我国沿海的发生时间具有从南往北推迟的现象。另外,我国沿海赤潮频发区多为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地区,因而发生次数也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区域分布特征。其主要分布如下:

南海:珠江口、深圳湾、大鹏湾、香港近海、海南岛、北部湾、三门列岛等。

东海:厦门附近海域、福建闽东海域、福建泉州湾附近、长江口外海域、温州以东海域等。

黄海:苏北沿岸、青岛胶州湾及湾外沙子口海域、大连湾、大连至东沟海域等。

渤海:黄河口外、河北黄骅附近、秦皇岛附近、天津大沽口附近、芷锚湾海域、渤海西南部、辽河口、营口鲅鱼圈附近等。

来源:广州生态环境局。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安全健康教育网
全部评论
最新 | 最热